该课题由华南理工大学承担,主要内容是:结合经验规律、第一性原理方法及高通量的计算理论开展已知及未知锂、铝电池正、负极材料的组分结构计算筛选与搜寻,探索确定与体系储能密度和热力学性质关联的物理量,揭示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与其晶体结构、物相组成等的内在联系,提出纳米结构储能电极材料的设计理论,建立电解质材料成分、结构与离子电导率的构效关系,预测高离子导电率的电解质以及性能优异的隔膜和添加剂新体系。
具体表述: 理论计算将重点研究高比能富锂、钒基等正极材料和硅基、新型合金等负极材料以及新型电解质等,具体内容包括: 1)正极材料:要在锂离子电池当中实现能量密度大于400Wh/Kg 的目标,可以在多电子材料和高电压材料中探索。即选择单分子式中含多个 Li 的富锂化合物,或利用 V, Ni, Mn 多变价离子的体系。 计划重点将放在钒基的材料体系上; 2)负极材料:将重点针对硅基、 新型合金等负极材料进行理论优化设计, 探索和筛选匹配性良好的正、负极材料的组分结构; 3)电解质等: 克服一般的电解质计算需要很多计算资源的矛盾,通过建立近似模型等方法实现对电解质体系的理论计算,预测高离子导电率的电解质。 揭示电解质材料成分、结构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规律。此外, 将通过建立近似模型的方法,研究隔膜和添加剂新体系; 4)表界面问题:通过先进的高通量结构预测新方法, 建立固固界面的原子结构模型,继而使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其电子结构,最终帮助理解稳定和紧密结合的“纳米电极材料-电解质”界面。另外,由于 SEI 膜的形成过程及化学组分、元素状态等都不确定,理论研究存在很大困难,将在将来的工作中进行探索; 5)铝离子电池: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各种理论方法,也可以应用于铝离子电池各类性能的研究中,这也是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。